唐磊的个人博客

寒门学子的奋斗史(二)

关于作者:程序猿石头(ID: tangleithu),现任阿里巴巴技术专家,清华学渣,前大疆后端 Leader。欢迎关注,交流和指导!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,原文链接,转载请全文保留。后台回复关键字 “1024” 获取程序员大厂面试指南。

背景

大家好,我是石头哥。本篇延续上篇内容家穷应该读大学吗?| 寒门学子的奋斗史(一),没看过的同学可前往看看农村娃都干些啥活。

从上篇内容的反馈来看,从农村出来的读者还不少,大家都深有感触。不过,我去过更穷的地方,本科期间去过贵州支教过一段时间,比我们那里穷多了,后面有空细说。

本篇文章就继续回忆了一下,自己“丰富多彩”的初中生活。

高考文科状元如是说

我深知,读书这条路确实是给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“相对”公平的出路,我只能牢牢把握住这个翻身的机会。

前文提到,因为『九年义务教育』的具体落地实施了,没办法“跨区”考县一中了,自然而然就读了我们乡中学。

山沟里的中学

我们乡中学离我们乡 CBD 区域 2 公里左右。这个 CDB 区域其实就是有条街而已,乡亲们每逢日期尾数含258(例如每月2、5、8号,或者12、15、18等)会赶集前往购物。

家乡中学,来源网络,图所示为2018年的中学,改造后的条件好不少

2 公里不算很近也不算太远,因学校地处山谷,去学校一直下坡路,回学校爬上坡。如果不是住学校附近,大部分同学会选择住校。

家乡中学,截自百度地图,旁边有条河,周围都是山

别看现在的百度地图上操场还是标准的塑胶跑道的操场,当年我们的那个操场是杂草丛生的泥巴土地,下雨都不敢走的那种。

我们宿舍当然是上下铺,别小看这上下铺,下铺睡 2 人,一个上下床就可以睡 3 人。

上下铺,来源网络

宿舍分布如下图所示,跟上图很类似,有 6 + 1 张上下铺,图中的第 7 张床,就是把靠墙的两边的床另外用铁架子焊接起来形成的。

这寝室,容量可不小,(2+1)*6+2*2=22,一共能睡 22 个同学。因为第 7 张床比较宽,所以上铺也安排 2 位同学。

乡中学宿舍

可大概估算一下,这个宿舍也就10+平米,却需容纳 20+ 同学住,可想而知这居住条件。不过,好在宿舍也就睡觉时用,平时白天都不准进入的。

说了住,再来谈谈吃。

我读中学那会,刚开始学校还没有一个正经的食堂,只有一个锅炉房用来给大家烧饭。

每个班级基本上会分配两个铁笼(没找到图,大概就是用铁焊接处的镂空的一个长方体铁笼),然后大家自己在饭盒里面放好生米+水,放入铁箱里面,再统一抬到锅炉房里面蒸饭。

饭盒,来源网络

负责抬铁笼的值日生得负好责任,因为一不小心,抬偏了,打翻了,饭盒里的水洒了,饭就煮不熟了。

然后食堂(姑且称为食堂吧,在锅炉房旁边,没有桌椅,只有几个卖热菜的窗口)有卖菜的,印象中 2~3 毛一份菜吧,大多数学生都采用自己做米饭+食堂买菜的这种方式。

也有少部分家庭更加贫困的同学就吃自己带的咸菜。

家庭条件稍微好的,就直接吃食堂卖菜阿姨打包卖的(米饭+菜),不用自己蒸饭和洗碗。

淘米、洗碗的场所是经常出现打架的情况,因为地小人多,会抢位置。还别说,就这淘米、洗碗的地方都是后来才建的。

淘米洗碗水槽,来源网络

这新建的淘米洗碗场所都没上图那么高端,一根水管,戳上洞即可。上图中把水龙头去掉,然后水管中间下部每隔一段距离打个孔,水总阀打开,放水即可。

这种方式出水,往往出来得很猛,水会四处乱溅。在寒冷的冬天,想想都冷得发抖。

最初,大家做饭的水基本都是直接用旁边河里的水(前面百度地图可以看出),从河边引入了一个人工水渠,供大家淘米、做饭,同时也是洗衣、洗鞋的来源(在水渠下游,专门有搭架水泥洗衣板)。

无食堂,网图

我读初中那会,学校一直没有一个能够容纳学生吃饭的场所。所以,大家都是直接站在露天在坝子吃饭,一般也不会让大家端着饭盒回教室或寝室吃。直到后来几年,学校另外新修了食堂,(前几年有回学校看到,就是最普通的学校食堂),学生终于可以坐在餐桌前的椅子上吃饭了。

因为实在是不太习惯这住校生活,中途我还申请走读了一年,即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往返。

因我们家地理位置还不算偏僻,毕竟读小学时从家到学校也就二十来分钟。

更偏远的同学,读六年级的时候都选择“住校”了(学校没官方宿舍,只是缴一定费用,在周围学校的农户家里住)。

我初中走读时,往往天不亮就得从家里出发,晚上上完晚自习又从学校回家。因地理因素,都是步行。

去学校下坡路,走小道,半小时左右到达。晚上回家,基本走大路(公路),因为一个人走乡间小路,还是有点怕怕的感觉。

啥,你说骑自行车?

就这么说吧,我到读大学前,没骑过正儿八经的自行车。在山城那地势,即使有钱买车,也没机会、没能力骑呀。

不过住家里有个好处,就是时间相对自由呀。学校基本封闭管理,学生平时都不能出校的,走读生除外,有一丝丝优越感。

不过,就这穷乡僻壤,也没什么可玩的,没有啥网吧、游戏厅等。不过,中午可以到旁边河里钓钓鱼之类😑。

还有一个好处就是,晚上可以在家里看电视。我基本每晚躺床上看电视,我这近视眼,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看电视引起的。

走读,每天早出晚归,还是稍微有点累,因此就尝试了1~2 学期(具体忘记了),就放弃了,老老实实做回了住校生。

我小时候其实也挺贪玩的。

前文提到,因为穷乡僻壤,没有网吧、游戏之类,所以娱乐活动就是打牌,走读时会和同学一起钓鱼(网鱼),有时候去河里游泳。

额,说到去河里游泳,其实是大忌,每年夏天,学校放假通知都会强调,不能私自下河游泳,因为会出现有人私自下河游泳发生溺死的情况。

我游泳的基础应该就是来自初中在河里学的“狗爬”吧。

正常一点的娱乐活动,就要属打乒乓球了,学校有几个乒乓球桌,每逢课间或放学,大家都抢着去占桌。

乒乓球桌,网图

住读时,晚上会偷偷起来跟大家玩牌;深夜时,基本都是偷偷摸摸在走廊下进行(走廊有路灯);一般两种形式,“炸金花”、“斗地主”。

有的同学会直接在寝室里面点蜡烛玩,前面的宿舍分布图中的第 7 张床,大家用被子从上铺放下来,盖得很严实,从外面看,不容易发现。

印象最深的一次“炸金花”,我 3 个 K 还是啥,只赢了一个 5 毛的底儿,(每局单人下注 5 毛,轮换这下注),气的我后来都不怎么玩炸金花了,就偶尔斗地主。

跟喜欢“赌博”等做“坏事”的同学玩在一起,还有个好处就是,也没人敢欺负,因为知道有“兄弟们”罩着。

也经常跟着大家一起鬼混,什么课后跑厕所抽烟,偶尔还会跟着喝酒什么的。谁都没想到,表面“品学兼优”的同学,背后也会干这些“坏事”。

有时候不乏被学校领导抓住,好在我玩的频次不多,基本没被抓住。不过,“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”,有一次就被班主任发现了。

当初就和另外一个同学被抓到操场,另外一个同学被当场一个耳光;我估计是因为成绩还可以?老师没打我,只是被狠狠骂了一顿。其实当初自尊心也挺强的,后来担心被告诉家长,还求着老师不要跟家长说。

自那次后,我也就很少做这种不守规矩的事情了。

该玩玩,该学学。

初中教辅

在学习方面,还是很努力的。上图就是我用到的一些教辅材料(之前老妈差点把我的这部分书拿去当废纸卖了,被我阻止了(^o^)/~,满满的都是回忆),读初中了,手里的钱会宽裕一些,且有时候我姐偶尔还会给我寄钱(我姐当初读大学,直接寄信的方式,夹杂在信件当中),因此还买了不少教辅书籍。

其实,谈到学习方法,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,就是要懂得多问老师。

那时候,基本每节课后,就会拿着问题跑去问老师,揪着老师不放。

当初跟一位老师关系比较好,人称仙哥(因名字带“仙”)。仙哥当初给我的方法就是,自己多自学,往前跑,不懂的就去问。因为老师要照顾班里的大部分同学,所以教学的进度相对较慢(相比我能够掌握对应知识点的能力)。

记得在读初三的时候,经常会进行月考,并且每次还会进行年级排名,分数名词等进行全年级通晒。

可以毫不谦虚的说,基本上我都能拿第一名。年级统考时候,一般考室的座位是按照上次的年级名次排序的。因此我也就经常做在第一个位置。

月考考场——露天操场,网图

甚至有的时候,不在教室考试,是直接全年级考生,自己搬桌椅到操场考试,以防止作弊和统一管理。当时,我们一个年级 8 个班,好几百人,想想自己坐在第一名的位置考试,还是很拉风的。

初中各科竞赛奖状

当初各科成绩都还不错,然后基本都会参加各种竞赛,且都还荣获奖状。这个时候才发现,和城里的学校拉通比赛的时候,还是有差距的。

比如,“自我感觉良好”的数学,也最多只拿到一个市级三等奖。

数学竞赛-市级三等奖

不过,出乎意料的是,乡旮旯学的英语,竟然能获得全国三等奖。

英语竞赛-全国三等奖

几门主要课程,就是语文不太行,参加作文竞赛,没一次成功。这也难怪,其他课程基本靠“做题苦练”能取得效果,作文文采这种东西,没有长时间的阅读积累,像我,第一本课外书就一个新华词典,这哪能行。

记得有一次,某个学科的竞赛,统一要去县城里面考试。当时校长亲自开着他的长安车接送到县城参加比赛,还是有点“显摆”的。记得当初在车上,校长和其他送考的老师聊到,学校里面有另外一个老师要从乡学校调往县城学校了。

校长的一句话,在当初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,大意是:“人工高处走,水往低下流”,这个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。同时,还跟我说,“这就比如向你们这批学生,到时候肯定也是到大城市读大学,也不会回我们山沟沟里来了……”。

中考

然而,我都经历不了大考(中考、高考)(其实,某种程度上讲,还是自己能力欠缺呀),每次平时考试成绩、月考、期末考都还不错,基本第一名。

但最终中考从第一名跌落至第三。

中考其实也是锁区的,即我在我们县城读初中,是不能像高考填志愿那样,直接把高中学校填市里的学校。

中考最好也就只能考县一中,还好不像小升初一样只能直接读乡初中(我们乡初中学校并没有高中师资)。

记得当年中考后,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有个录取编号,据说那个编号应该就是全县的排名。我记得当初的的排名是县 20+ 名吧。

明明平时几乎都是第一,大考落到第三,想想还是有点心酸。

好在,市里的高中为了好的生源,会到各区县招生,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,比如免学费,如果每学期考试成绩必须在前 xx 名,还给免住宿费,并额外补助生活费等。

因此,后面迎来了我在大城市里的高中生活。在读高中前,我都没出过县城,一到大城市,那场面用“刘姥姥进大观园”来形容,不足为过。

未完待续……

后面将继续分享免费到大城市读高中,然后高考又发挥时常,但运气不错上了某 985,最后成功保送至清华的求学经历。

关于作者:程序猿石头(ID: tangleithu),现任阿里巴巴技术专家,清华学渣,前大疆后端 Leader,欢迎关注,交流和指导!

欢迎扫码加入互联网大厂内推群 & 技术交流群,一起学习、共同进步。后台回复关键字 “0” 送阿里技术大礼包。

tanglei wechat
欢迎扫码加入互联网大厂内推群 & 技术交流群,一起学习、共同进步